Skip to content

试论府兵制

Posted on:October 7, 2024 at 11:12 PM PT

起因

最近看了台大历史系甘怀真老师的视频 受益良多, 对其中的府兵制特别感兴趣,就去翻了甘老师推荐的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里府兵制一章,有些非常浅薄的心得想记录一下。

何为府兵制

最早对府兵制的印象其实是看过宋朝的募兵制后才知道宋之前的隋唐的制度是府兵制,后面又看了唐朝的一些历史才知道唐朝早期的兵制是折冲府为基础的兵农合一的制度,这种兵制从南北朝开始一直延续到隋唐,到唐朝中期的时候才被募兵制所取代。 明清两代的文人和朝廷一直想要恢复府兵制,原因就是这种兵制不仅从意识形态上符合儒教的教义,而且理论上可以极大的减轻朝廷负担又能维持住一直庞大的军队, 朱元璋就说过「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指的就是他的仿照府兵制建立的卫所制度。

陈寅恪先生的论述

陈寅恪先生对史料的研究发现,其实同为府兵制,但是北周时期的府兵制和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却已截然不同。

西魏北周府兵制

按照史料记载,府兵制的开始可以追溯到西魏宇文泰依照鲜卑制度,挂上周礼的外套把关中地区各部胡汉之兵划归六部。有趣的是,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并不是传统认为的「兵农合一」,而是「兵农分离」,府兵制下的士兵全部都是专业士兵,平时并不务农, 而且其「自相督率,不编户贯」,完全剥离于郡县制的管辖。而且此时的府兵制根本就是贵族特权,因为当军人有特权,所以只有特殊阶层的贵族才有资格去当府兵,平民绝无可能参与其中,遑论「兵农合一」。 所以此时的府兵制更加类似于清朝的八旗制度。在北朝前期军人基本都是胡人,而宇文泰利用府兵制的框架又开始征招汉人进府兵制,当然主要原因是邙山之战后来自六镇的基本盘基本被打光了,他只能利用关中已有的汉人军团,某种程度上类似清朝征招东北汉人和蒙古人进八旗。

宇文泰的阴谋和阳谋

宇文泰独掌大权的时候才29岁,其实非常偶然,贺拔岳突死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几个大佬僵持之下推出的,有点类似于皇太极刚等大位的时候。所以他利用府兵制给了各山头一把交椅,其后才利用各种手段收归大权,特别是邙山之战后原先的大佬几乎团灭,他更加可以利用关中已有的汉人集团和随孝武帝入关的山东贵族平衡鲜卑人势力。这三股势力之间的融合其实就诞生了之后大名鼎鼎的「关陇集团」。

隋唐的府兵制

真正的「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史隋文帝杨坚开始的 「垦田籍帐悉与民同」,可以认为此时他已大权在握,而且他要全面推翻宇文邕的鲜卑化政策,所以开始扩大兵源,并将军队禁军化。

府兵制的历史脉络

看过甘老师的视频,可以利用历史的脉络进行分析,府兵制一方面有鲜卑人的影子,另一方面也有后汉以来整个中国军府化的影子。 北朝有府兵制,南朝也有北府兵,南北朝时期的整个中国地区都是被各个军府和其附属的郡县所管辖,府兵制的出现和演变体现的政治制度的变化的映射。 早期南北朝的军府权力极大,府兵制的诞生可以认为是对这些军人特权的制度化确认,给予其一定的特权,并设置各种阶层障碍。 后面随着时代的变化,出现的情况汉人贵族政团开始逐渐压过胡人政团,加上战事频仍,胡人政团损失惨重,府兵制所给予的特权不再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府兵制开始向汉人贵族政团开放,将城市附近的汉人政团类似于团练的组织直接吸收进府兵。 隋文帝杨坚的上位可以认为是个重大转折点,他其实不是原先的六镇鲜卑贵族,也不是关中土著,而是隶属于随孝武帝入关的汉人政团。可以认为隋文帝对军府的态度是完全不同于北周之前的统治者的,他要做的是恢复「汉魏旧制」,也可以说是恢复郡县制。此时叠床架屋在郡县制之上的军府就被其视为一大障碍,所以一方面是从实际考略他可以将府兵制划归郡县,裁撤对应的军府制度,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汉魏旧制」加强皇权统治,府兵制也就从「兵农分离」变成了「兵农合一」。